2009-10-22
接轨国际,我们还有多远?
接轨国际,我们还有多远? ——解析石油施工企业从“历史转型”到“特级资质” 中国石油报记者 王 进(刊发在中国石油报2007年10月11日) 编者按: 工程技术服务一直是中国石油主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在中国石油阔步“走出去”的时候,石油施工企业充当了急先锋。在中国石油同一面大旗下,他们发扬大庆精神、铁人精神,在异国他乡谱写了一曲曲建设者之歌、友谊之歌。在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,也锻炼了自己,提高了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。 在工程建设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、国内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,石油施工企业如何与国际接轨,国际标准与现实的施工环境发生碰撞时,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反应?施工企业要决胜于未来,应做好哪些准备?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。 今年年初以来,中国石油、中国石化、中国海油三大集团加快了勘探开发、“走出去”和进军海洋的步伐,已形成了新一轮基础建设、国际工程施工和海洋勘探开发与工程建设高潮。 智者顺势而为。中国石油旗下的施工企业纷纷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,迅速驶上快速发展的快车道,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搏击风浪。 从重组改制至今,中国石油建设施工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,纷纷走上了国际市场之路。它们的发展状况如何?如何进一步增强持久竞争力?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。 战略转型,施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9年前,在国家石油石化实行战略性大重组的背景下,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北京成立。其后,为了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“瓶颈”,中国石油重组改制、主辅分离,进入历史转型期。 重组之初,中国石油各施工企业陷入了艰难窘境:经济总量偏低,年人均劳动生产率8万元;历史包袱重、队伍总量过剩,技术服务队伍普遍富余30%以上;资金少、人才缺、装备不足,削弱了市场竞争力。加之国家政策性调整,国内市场饱和,原定上马的一批工程被叫停,施工企业需要“找米下锅”。 钱从哪里来,人往哪里去? 在生存重压之下,施工企业选择了“钱从市场来,人往市场去”,勇敢地“走出去”,拓宽企业生存空间。 作为中国石油“走出去”的引擎之一,中国石油工程建设(集团)公司(简称CPECC)在参与国际石油工程的分工中,承载着将国内冗余的生产服务能力投入到国际市场,提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的重任。在CPECC的牵引下,中国石油管道局、中国石油第一建设公司、中国石油第六建设公司、中国石油第七建设公司纷纷“走出去”,在国际市场闯荡中从低端市场做起,迈出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。 不熟悉国际市场游戏规则,语言沟通交流障碍大,外方国际化管理极为“苛刻”,初次“下海”,施工企业还真被海水呛个够,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。经过几年“走出去”打拼,他们积累的经验是沉甸甸的。 |